對于即將前往英國讀書的小伙伴,提前了解英中教學、評估方式,做到知己知彼,方能百戰(zhàn)百勝!!
中西方大學上課方式差異
在國外學校一般會提供一下類型的課程:
Lecture、Seminar、Tutorial、Workshop
具體差異如下
Lecture
和國內(nèi)大學講課形式差不多,有種去階梯教室上大課的感覺,也是一大群學生在大教室里聽老師在上面從頭講到尾。一般時長是1~2小時,中間也有課間休息。
有所不同的是,學生可以積極提問,表達意見。而且英國也是有口音存在的,語速往往也很快,所以這也是對聽力的一種考驗,大家可以通過看TED做筆記的方式來提前演練。也可以通過重點練習雅思聽力中的Section 4,或者聽一些和自己領域相關的英文講座(BBC軟件有各類題材的新聞、紀錄片等,都可以利用)。
Seminar
是一種討論課,一般在Lecture和Seminar會交叉進行,比如本周上完Lecture,老師會給你布置Reading List讓你提前為討論做準備。
學生分為一個個的小組,人數(shù)相對會少,每個人都有充分的機會發(fā)言。
這個課程一定要參與,要開口~~
最后你的參與度也要記入總*~~~~
這也是練習口語的好時候,不要害怕自己的發(fā)音內(nèi)容,有觀點就積極參與和表達吧!提前做好準備,往往各個科目的老師會提前在該科目的網(wǎng)上教學平臺上傳Lecture的課件和Seminar要討論的資料,在課前打印好課件,研究準備Seminar要討論的東西。
未雨綢繆,提前準備,堅信自己沒問題的~~~
看到這里,是不是突然間感覺在國外就是聽課都已經(jīng)比較困難了(〒︿〒)
不過學校也會為學生提供一定幫助:
Tutorial
也就是一對一或者是多對一的課下輔導課
有些是你的論文導師或者是任課老師,可以和你討論論文或者是作業(yè)。時間一定是需要你提前、主動和老師溝通好,一般是安排在課后。
這種方式的交流會比Seminar更多,更深刻,老師們都會很熱情噠!
總之,這種難得的私人輔導,千萬不能浪費!??!
Workshop
與Tutorial類似,幾個人組成一個小組。比較側(cè)重于動手,可以是作業(yè)指導,也可以是圍繞話題,導師與學生一起頭腦風暴,對某個課題進行研究探討。這個也是非常強調(diào)參與度的。
看完英國的上課形式,現(xiàn)在是不是只有一個感覺:
抓!的!好!嚴!
想像國內(nèi)大學一樣,混混了事是很難得,一旦發(fā)現(xiàn)就很有可能開除,一旦開出就基本只能遣返了?。?!
很多學校不能掛科,一旦掛科很有可能拿不到學位證??!
上課形式了解到這,再看看英國對于學生的評估方式:
1. Assignment 作業(yè)
通俗的來講就是我們國內(nèi)所講的作業(yè),只是這個作業(yè)一般經(jīng)常是要被評分并且被記錄進你這門課的總評分的,一般占總分的10%-50%。文理科一般不同,本科和碩士一般不同。
文科以寫論文(essay)為主,或是編一個問卷什么的;理科(尤其像計算機類)以交一個小程序或小軟件為主,也就是需要演示(demonstration)給老師看;又或是到野外采集標本或進行實地勘測等。
2. Coursework
基本同上。一般可以在老師的第一節(jié)課的課程簡介或他的notes里找到它在總評里占的比重,一學期一門課通常有一到三個coursework。
3. Project
有時也指單科老師布置的比較大的作業(yè),通常需要幾個人共同參與。更多的情況下是指做畢業(yè)論文(thesis 或 dissertation)。
4. Role Play
這個一般只在文科中出現(xiàn),就是幾個同學共同演一個場景(戲),按照老師的要求,對一個特定的主題,體現(xiàn)自己的想法和處理方式。
5. Presentation
文科比較多。一般是你的assignment或coursework的一個組成部分,占25%左右。無非是看一下你的作業(yè)是否你做的,如果是小組作業(yè)的話,看你是否參與了,當然只要事先準備充分,沒問題。像幾位朋友建議的那樣,用powerpoint多做一些slides,邊看邊講,no problem。
6. Exam
一般指的筆試。文科通常就是回答幾個大問題,各寫上7、8百,1千字的。理科比較簡單,有時也是回答幾個大問題,但在于精而不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