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網(wǎng)拉薩3月29日電 題:米瑪頓珠家的四代酥油桶——寫在西藏民主改革66周年
作者 貢桑旺姆 索朗尼瑪
三月的日喀則春寒未消,桑珠孜區(qū)聶日雄鄉(xiāng)楚松村米瑪頓珠的家里卻暖意融融。陽光透過玻璃棚頂灑落滿屋,與電視機里流淌的藏族民歌交織在一起,勾勒出一幅現(xiàn)代藏家人的幸福生活。
廚房里,米瑪頓珠的老伴達娃正往嶄新的雪蓮花牌酥油茶壺里放入酥油、鹽巴和茶汁。“我們家每天都要喝一大壺酥油茶。”站在電動茶壺旁,達娃感慨道,“以前用木桶打酥油茶,很累的,現(xiàn)在按個鍵就行。”很快,一壺醇香的酥油茶就做好了。

圖為老人米瑪頓珠(右一)和家人一起。貢桑旺姆 攝
達娃將冒著熱氣的酥油茶倒入米瑪頓珠的藏式包銀木碗中,捧起木碗,溫?zé)岬挠|感讓米瑪頓珠不禁想起家里珍藏的四代打茶工具:
——那件被歲月磨出包漿的老木桶
——那臺漆面斑駁的“牦牛牌”電動酥油桶
——那臺刻著“中央代表團贈”的銅色打茶桶
——還有雪蓮花牌高原全自動酥油茶壺
在米瑪頓珠家里的四代酥油桶,不僅是制作酥油茶的工具,更是一部濃縮西藏民主改革66年來群眾生活巨變的“立體史書”。

圖為米瑪頓珠在展示傳統(tǒng)的酥油桶。貢桑旺姆 攝
“小時候上學(xué)時,阿媽每天早早就起來打茶。”60歲的米瑪頓珠回憶道,“那時候條件艱苦,就算沒有足夠的酥油,阿媽也會在清茶上放上一層薄薄的酥油。那時的我,怎么也想不到今天能用上這么便利的打茶壺”。
如今,這個陪伴了全家近四代人的老木桶,被鄭重地擺在客廳的陳列柜上。旁邊擺放著同樣年代久遠的老式秤和糌粑桶,三個老物件靜靜訴說著往昔的艱辛。“這些都是我父輩用的,我也喝過這個木桶打出來的茶。”米瑪頓珠說。
在物資匱乏的年代,一壺酥油茶是難得的奢侈。作為家里七個孩子中的老二,米瑪頓珠最難忘的是上學(xué)時的“特制茶”——上學(xué)前母親總會仔細地為他準(zhǔn)備好夠吃21天的糌粑,裝進布袋里。“有條件的時候,還可以帶上一小瓶菜籽油,到了學(xué)校,清茶里滴幾滴油,兌點糌粑,使勁晃啊晃,假裝就是酥油茶了。”他說著笑了起來,眼角的皺紋里卻藏著往日的酸楚。
隨著電力基礎(chǔ)設(shè)施的完善,老百姓的生活品質(zhì)不斷提升,傳統(tǒng)老木桶開始退場,電動酥油桶登場。米瑪頓珠家也迎來了第一臺電動酥油桶。
“村里通電后,我去日喀則市區(qū)買了‘牦牛牌’電動酥油桶。”米瑪頓珠回憶,“按個鍵,茶就打好了,很方便,打出來的酥油茶也更好喝。”電動酥油桶的出現(xiàn),不僅節(jié)省了人力,還提升了酥油茶的品質(zhì),讓這一傳統(tǒng)飲品更便捷地融入生活。
2015年,在西藏自治區(qū)成立50周年之際,米瑪頓珠家收到一臺特別的電動酥油茶桶。壺身寫著“中央代表團贈”的漢藏雙語文字,記錄著這份禮物的特殊意義。作為與西藏自治區(qū)同齡的米瑪頓珠一直好好珍藏著它。
今年,通過“以舊換新”惠民政策,米瑪頓珠又添置了雪蓮花牌高原全自動酥油茶壺。“現(xiàn)在買這個有政府補貼,用起來特別方便,還能保溫。”米瑪頓珠介紹道。
從無到有,從有到優(yōu)——米瑪頓珠家的四代酥油桶,正是西藏發(fā)展的生動縮影。如今,他家的茶香從早到晚不曾間斷:清晨的酥油茶、午后的甜茶、傍晚的清茶。米瑪頓珠的退休生活更是有滋有味,送完孫子上學(xué)就去找老友們跳鍋莊,跳累了就找個陽光正好的茶館,和三五好友聊聊家常。

圖為米瑪頓珠廚房內(nèi),擺有電動酥油茶桶、電飯鍋等電器。貢桑旺姆 攝
六十六年滄桑巨變,雪域高原換了人間。從顛簸的土路到四通八達的柏油公路,從彎腰捶打的酥油桶到指尖輕點的電動茶桶,從祖輩的目不識丁到兒孫的大學(xué)文憑......西藏人民正以矯健的步伐,與全國一道奔跑在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上。
如今,米瑪頓珠家經(jīng)營著混凝土公司、賓館、磚廠等產(chǎn)業(yè),富裕起來的他們,將品質(zhì)融入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。
走進米瑪頓珠家的廚房,寬敞明亮的空間里,現(xiàn)代化電器整齊排列:抽油煙機、消毒柜、熱水器、雙開門冰箱、冰柜、微波爐等電器一應(yīng)俱全。這些現(xiàn)代化設(shè)備不僅是生活好幫手,更是時代發(fā)展的見證。米瑪頓珠的廚房,早已不是簡單的烹飪之地,而是家庭生活品質(zhì)的展示窗口。
米瑪頓珠家的三層藏式小樓矗立在349國道旁。“這已經(jīng)是我們家第四代房子了。”米瑪頓珠輕抿一口酥油茶,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說道:“現(xiàn)在真是趕上了好時代,既有黨的好政策,又能靠自己的雙手創(chuàng)造幸福生活”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