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時段、不同場合多次號召全黨同志,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要牢記初心使命,厚植家國情懷,咬定目標,砥礪前行,不斷開創(chuàng)中國式現(xiàn)代化建設的新局面。下面,圍繞賡續(xù)家國情懷這一課題,交流一下個人的學習體會。
一、倡揚愛國主義,夯實家國情懷的政治根基
何謂家國情懷?家國情懷是個人主體對共同體的一種情感認同,并促使其發(fā)展的思想和理念。表現(xiàn)為對祖國和人民深沉的愛,以及對國家的認同感、歸屬感、責任感和使命感。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美德的優(yōu)質(zhì)基因,是社會道德文明的核心元素,它的靈魂就是蘊含其間并起決定作用的愛國主義情懷。
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愛國主義道德基因和傳統(tǒng)美德的民族。在悠遠的歷史時空中,那些以國家興榮為己任的先賢們,他們用心血和汗水寫下了飽蘸激情的勵志詩篇,一直激勵著中華兒女高揚愛國主義的風帆,勵志奮斗,踏浪前行。從范仲淹的“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,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”,到陸放翁的“王師北定中原日,家祭無忘告乃翁”;從林則徐的“茍利國家生死以,豈因禍福避趨之”,到譚嗣同的“我自橫刀向天笑,去留肝膽兩昆侖”等等,無不閃爍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芒,令人感慨,催人奮進。
社會學研究表明:愛國主義是一種高尚的政治品質(zhì),也是一種為世人認同并遵循的道德規(guī)范。在中國歷史上,那些為世代景仰的英雄豪杰,用行動樹立起一座座愛國主義的豐碑。西漢名將霍去病,面對匈奴的犯境襲擾,兩次西征,直出祁山,馳騁疆場,喋血邊關,寫下了保境安民的愛國主義篇章。南宋末年的政治家、文學家文天祥,面對宋室衰亡、元軍入侵的嚴酷事實,私募義軍,奮起抗金。被俘后,以“人生自古誰無死?留取丹心照汗青”寫心明志,為后人留下了盡忠報國、慷慨赴死的豪邁詩章。在中華民族歷史的大幕上,愛國主義的先行者宛如藍天繁星,成為導引前進方向的旗幟,激勵人們在保家愛國、造福黎庶的道路上,不懈進取,奮勇前行。
實踐告訴我們:愛國主義作為一種信仰的力量,無處不在、人人可為。中國共產(chǎn)黨人把愛國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,把家國情懷融入建設祖國的行動之中,使社會充滿了旺盛的激情和無窮的正能量。放眼當今世界,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,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賡續(xù)愛國主義的傳統(tǒng),使我們的精神世界與偉大事業(yè)一起脈動,一起跳躍,使之凝聚成為一種攻無不克、戰(zhàn)無不勝的強大力量,為戰(zhàn)勝前進道路上出現(xiàn)的艱難險阻,提供更強大的信心支持和精神動力。
二、傳承社會公德,豐富家國情懷的時代內(nèi)涵
在人類社會的譜系中,國家是一個復合的概念,家國相聯(lián)相依,家是最小的國,國是最大的家。一個思想成熟的人,總是把眷戀家鄉(xiāng)與熱愛祖國有機結合起來,并將之納入大愛的體系之中?梢詳嘌,一個不愛家庭和家鄉(xiāng)的人,是不可能愛組織、愛集體、愛國家、愛社會的。這是一個不需爭辯的社會事實。所以,《禮記》在研究人生實現(xiàn)路徑時,提出了“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的層級理論。所謂“齊家”,就是要愛自己的家庭和家鄉(xiāng),并且努力把它打理好、建設好。家庭及家鄉(xiāng)是愛的搖籃、愛的源頭。家庭及家鄉(xiāng)賦予人們的愛最原始、最純真、最熾熱。所以,愛家庭、愛家鄉(xiāng)也是家國情懷的重要內(nèi)容。必須常思養(yǎng)育之恩,常思關懷之情,常思扶掖之功,自覺養(yǎng)成一種愛家戀鄉(xiāng)的道德習慣,做到知恩圖報,無私反哺。另外,要以極大的熱情關注家庭建設和家鄉(xiāng)建設,努力使家庭成為社會肌體上的健康細胞和活力元素,使家鄉(xiāng)成為國家機器上強有力的零件和部件。要妥善處理“大愛”與“小愛”的關系,不要錯把庇護當關懷,不要錯把寵愛當慈愛,自覺承擔起教育下一代和身邊人的責任;要妥善處理“小家”和“大家”的關系,確立大局意識,厘清公私分界,以公而忘私的姿態(tài)融入社會的政治生態(tài)。
要保持眷戀故土、熱愛家鄉(xiāng)的真情真義。注意擴展戀家情感的外延,將感情投資的范圍拓展到熱愛家鄉(xiāng)的一草一木。家鄉(xiāng)的山水賦予我們生活的元氣、靈氣和勇氣,給予我們成長的經(jīng)歷、閱歷和資歷。家鄉(xiāng)的土地上有我們奮斗的足跡,家鄉(xiāng)的田野里有我們播種的希望。因此,大凡有家國情懷的人,自會在心靈深處為家鄉(xiāng)留下眷顧和回饋的空間。要自覺地把思念故土、熱愛家鄉(xiāng)的情感融入建設家鄉(xiāng)的實際行動之中,為家鄉(xiāng)的崛起振興盡自己的一份心意、一份力量。這也是家國情懷的另一種境界。
要涵養(yǎng)心有天下,普濟蒼生的大愛情懷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,厚植家國情懷,需要運用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去厘清良莠、辨析真?zhèn)危愿訌V遠的視角去挖掘家國情懷的內(nèi)涵和外延,賦予家國情懷以真實的時代性和人民性。要汲取古代民本思想的精華,涵養(yǎng)造福人民的自覺意識!渡袝酚醒裕“民惟邦本,本固邦寧。”說的是,只有人民穩(wěn)定了,國家才會安寧。因此,大凡具有家國情懷的人,都必須強化敬畏蒼生、反哺人民的“民本意識”。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開明的帝王政治家,他在借鑒歷代王朝興衰榮枯經(jīng)驗教訓的基礎上,提出了“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”的著名論斷,及時調(diào)整唐初的施政方略,規(guī)范官吏的從政行為,從而成就了彪炳春秋的“貞觀之治”。范仲淹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,他所倡導的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”,賦予家國情懷以更加廣泛而深刻的內(nèi)蘊。綜上所述,古代仁人志士所展示的關注民瘼、紓解民憂、體恤民情的風采和風度,對當今的黨員干部仍有一定的啟迪和教育意義,需要我們借古鑒今,師法前賢,把自己的根扎在實踐的土壤中,與人民群眾同呼吸、共命運。
三、強化責任擔當,拓展家國情懷的實踐舞臺
歷史是一面鏡子,也是一本教材。我們應該以“揚棄”的態(tài)度研究歷史,以創(chuàng)新的思維籌劃未來,賦予新時期家國情懷以新的坐標和定位。中國共產(chǎn)黨人是家國情懷的實踐者和示范者,黨將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”赫然寫進了自己的章程,用以激勵全黨同志牢記宗旨,不忘初心,不辱使命。回顧中國共產(chǎn)黨成立一百多年的歷程,有多少黨的優(yōu)秀兒女和忠誠戰(zhàn)士,用自己的模范行為詮釋了新時代家國情懷的深刻含義。世紀偉人毛澤東是第一個帶頭喊出“人民萬歲”的人,他一生心懷天下,普濟蒼生;他也是第一個把兒子送上保家衛(wèi)國戰(zhàn)場的人,他一身虎氣,絕不允許任何外來勢力染指中華,把家國情懷闡釋得淋漓盡致。我國的“導彈之父”錢學森,為了新中國的崛起,沖破重重艱難險阻,毅然決然地回到祖國的懷抱;“中國水稻之父”袁隆平為了“天下蒼生皆得飽”,九十高齡仍在田間地頭奔波穿行;我國的核潛艇之父黃旭華,為了研制核潛艇,隱姓埋名30年……這些都是家國情懷最真實的楷模和范本,也是人們厚植家國情懷最好的參照系。

同時,要升華家國情懷的高遠境界。用新時期的目光審視當前的國際環(huán)境和國內(nèi)形勢,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厚植家國情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。從國際看,面對中華民族的崛起,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芒刺在背,強勢干擾,強行打壓,到了“山雨欲來風滿樓”的風險爆發(fā)期;從國內(nèi)看,改革進入深水區(qū),發(fā)展進入攻堅期。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,特別是黨員干部,更應該融入其中,自覺承擔起自己的使命和責任,讓家國情懷與時代要求同頻共振。要提煉情感的純度。“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。”在外部挑戰(zhàn)、內(nèi)部考驗面前,我們必須認真地問一問自己的初心變了沒有?我們的責任意識確立了沒有?我們的擔當精神是否符合時代要求?要提高結合的密度。社會需要腳踏實地的實干家,不需要坐而論道的空談家,我們應該自覺地融入偉大時代,融入偉大事業(yè),將家國情懷升華為報國建功、造福人民的實際行動。要提升修養(yǎng)的高度。家國情懷不是一時的靈感,也不是一時的沖動,需要涵養(yǎng),需要歷練,需要熏陶。站在新時代的節(jié)點上,我們應該增強緊迫感,提高自覺性,讓家國情懷成為實現(xiàn)人生理想和人生價值的永恒不竭的精神動力。